甲狀腺疾病解析

這篇文章對甲狀腺疾病提供了全面的解析,涵蓋了疾病的普遍性、主要類型(包括甲狀腺功能亢進和功能減退)、症狀、診斷方法、治療選項以及飲食對甲狀腺健康的影響。文章強調了早期識別和及時治療的重要性,以防止潛在的併發症。

甲狀腺疾病概述

甲狀腺疾病在香港相當普遍,是僅次於糖尿病的第二大內分泌疾病。這個位於頸部前方的蝴蝶狀腺體雖然小巧,卻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許多人對甲狀腺疾病缺乏足夠認識,往往忽視早期症狀,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甲狀腺疾病的普遍性

根據香港醫學統計,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特別是在女性群體中更為常見。女性患病機率約為男性的5至8倍,這與荷爾蒙變化、遺傳因素和生活壓力有密切關係。年齡也是重要因素,60歲以上人群的患病風險顯著增加。環境污染、飲食習慣改變和工作壓力也是現代人甲狀腺疾病高發的重要原因。

主要類型:甲亢與甲減

甲狀腺疾病主要分為兩大類: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和甲狀腺功能減退(甲減)。甲亢是指甲狀腺分泌過多荷爾蒙,導致新陳代謝過快;甲減則相反,甲狀腺分泌不足,使新陳代謝變慢。這兩種情況都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影響,需要及時診斷和治療。除此之外,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癌也是常見的甲狀腺疾病類型。

甲狀腺的功能與重要性

甲狀腺被稱為身體的「代謝調節器」,它分泌的甲狀腺荷爾蒙(T3和T4)控制著全身的新陳代謝速度。這些荷爾蒙影響心率、體溫、體重、肌肉力量、月經週期和情緒狀態。當甲狀腺功能正常時,身體各系統運作協調;一旦出現異常,就會引發連鎖反應,影響多個器官系統的正常運作。

甲狀腺疾病的症狀

甲狀腺疾病的症狀往往被誤認為是其他健康問題或生活壓力造成的不適。常見症狀包括疲勞、體重變化、心跳異常、情緒波動、皮膚和頭髮變化、月經不規律等。由於症狀多樣且非特異性,許多患者在確診前已經承受了長時間的身體不適。及早識別這些症狀並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是關鍵。

未治療的風險

如果甲狀腺疾病得不到及時治療,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甲亢未治療可能導致心律不正、心臟衰竭,甚至危及生命的甲狀腺風暴。甲減則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代謝疾病的風險,影響生活質量。長期未治療的甲狀腺疾病還可能影響生育能力、骨質密度和認知功能,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持久影響。

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狀腺功能亢進是甲狀腺分泌過多荷爾蒙的疾病狀態,會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過程。這種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對心血管系統造成嚴重損害。患者通常會經歷一系列令人困擾的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定義與成因

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最常見原因是格雷夫斯病(Graves’ disease),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約佔所有甲亢病例的80%。其他原因包括毒性多結節性甲狀腺腫、毒性甲狀腺腺瘤、甲狀腺炎的急性期等。某些藥物如碘劑、胺碘酮也可能引起甲亢。遺傳因素、壓力、感染和懷孕都可能觸發或加重甲亢症狀。

主要症狀

甲亢患者最典型的症狀包括食慾增加但體重下降、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手部震顫、多汗、怕熱、情緒不穩定或焦慮。許多患者還會出現眼部症狀,如眼球突出、視力模糊或複視。女性患者可能出現月經週期紊亂,男性可能有性功能障礙。睡眠障礙、肌肉無力和排便次數增加也是常見症狀。

可能的併發症

未經治療的甲亢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最危險的是甲狀腺風暴,這是一種急性、危及生命的狀況。心血管併發症包括心房顫動、心臟衰竭和高血壓。長期甲亢還可能導致骨質疏鬆、肌肉萎縮和甲狀腺眼病。甲狀腺眼病可能造成永久性視力損害,需要及早干預治療。

診斷方法

甲亢的診斷主要依靠血液檢查,測量促甲狀腺激素(TSH)、游離T4和游離T3水平。TSH通常會明顯降低,而T4和T3則升高。甲狀腺自體抗體檢測有助於確定病因。超聲波檢查可以評估甲狀腺的大小和結構。放射性碘攝取試驗可以幫助區分不同類型的甲亢,為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重要資訊。

治療選項

甲亢的治療方法包括抗甲狀腺藥物、放射性碘治療和手術切除。抗甲狀腺藥物如甲硫咪唑是首線治療選擇,適合大多數患者。放射性碘治療適用於藥物治療無效或復發的患者,但需要考慮年齡和生育計劃。手術治療適用於甲狀腺腫大明顯、懷疑惡性或患者不適合其他治療方法的情況。治療期間需要定期監測甲狀腺功能。

甲狀腺功能減退

甲狀腺功能減退是指甲狀腺無法產生足夠的荷爾蒙來維持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需求。這種疾病通常發展緩慢,症狀可能在數月或數年內逐漸出現,因此容易被忽視。早期診斷和適當治療對於防止併發症的發生至關重要。

定義與成因

甲狀腺功能減退最常見的原因是橋本氏甲狀腺炎,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攻擊甲狀腺組織。其他原因包括甲狀腺手術後、放射性碘治療後、某些藥物的副作用、碘缺乏或碘過量。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雖然罕見,但對嬰幼兒的生長發育有嚴重影響。垂體或下視丘疾病也可能導致繼發性甲減。

主要症狀

甲減患者常見症狀包括疲勞、體重增加、怕冷、皮膚乾燥、頭髮稀疏、便秘和記憶力下降。許多患者還會出現情緒低落、反應遲鈍、肌肉疼痛和關節僵硬。女性可能出現月經過多或不規律,男性可能有性慾減退。聲音嘶啞、面部浮腫和心率緩慢也是典型症狀。由於症狀發展緩慢,患者往往將其歸因於衰老或壓力。

可能的併發症

未治療的甲減可能導致多種嚴重併發症。心血管方面,患者面臨冠心病、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的風險增加。代謝方面,可能出現高膽固醇、糖尿病和肥胖。神經系統併發症包括周邊神經病變和認知功能障礙。最嚴重的併發症是黏液性水腫昏迷,這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急症,需要立即醫療處理。

診斷方法

甲減的診斷同樣依賴血液檢查,主要檢測TSH和游離T4水平。原發性甲減患者的TSH會升高,而游離T4降低。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和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檢測有助於診斷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炎。超聲波檢查可以評估甲狀腺的大小、結構和血流情況,為診斷提供額外資訊。

治療選項

甲減的標準治療是左旋甲狀腺素(L-thyroxine)替代療法,這是一種人工合成的T4荷爾蒙。治療劑量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體重、病情嚴重程度和其他健康狀況來調整。大多數患者需要終身服藥,定期監測TSH水平以調整劑量。某些患者可能需要T3和T4的聯合治療。治療效果通常在開始用藥後2-6週內顯現。

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是甲狀腺內的異常生長組織,可以是單一或多發性。雖然大多數結節是良性的,但仍需要專業評估以排除惡性可能。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甲狀腺結節被發現,這使得正確的診斷和管理變得更加重要。

什麼是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是甲狀腺組織內形成的腫塊,可能是實質性、囊性或混合性。結節的大小從幾毫米到數厘米不等,有些可以通過觸診發現,有些則只能通過影像檢查發現。結節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多發性出現。絕大多數結節(約95%)是良性的,但仍需要醫療評估以確定性質和是否需要治療。

結節的成因

甲狀腺結節的形成原因多樣,包括碘缺乏或碘過量、遺傳因素、放射線暴露、性別(女性更常見)和年齡增長。某些藥物的長期使用也可能促進結節形成。環境污染和生活壓力也被認為是相關因素。家族史中有甲狀腺疾病或其他內分泌腫瘤的人群患病風險較高。大部分結節的確切成因仍不完全清楚。

結節的症狀

多數甲狀腺結節不會引起明顯症狀,通常在體檢或影像檢查時意外發現。當結節較大時,可能出現頸部腫脹、吞嚥困難、呼吸困難或聲音嘶啞。如果結節分泌過多甲狀腺荷爾蒙(功能性結節),患者可能出現甲亢症狀。少數情況下,結節可能引起頸部疼痛或壓迫感。快速增大的結節需要特別關注,可能提示惡性變化。

結節的診斷

甲狀腺結節的診斷需要綜合多種檢查方法。超聲波檢查是首選的影像學檢查,可以評估結節的大小、數量、內部結構和血流情況。血液檢查用於評估甲狀腺功能。對於可疑的結節,細針抽吸活檢是確定性質的金標準。最新的基因突變檢測技術,如ZNF148、SPOP、EZH2與BRAF基因檢測,有助於更準確地鑑別良性與惡性結節。

結節的治療選項

甲狀腺結節的治療方案取決於結節的性質、大小和症狀。良性結節通常採用觀察等待的策略,定期超聲波隨訪監測變化。對於較大的良性結節或引起壓迫症狀的結節,可考慮手術切除或微創消融治療。功能性結節可能需要抗甲狀腺藥物或放射性碘治療。惡性結節則需要手術切除,可能還需要放射性碘治療和甲狀腺荷爾蒙抑制治療。

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是內分泌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但相對於其他癌症,大多數甲狀腺癌的預後較好。近年來,甲狀腺癌的發病率有所上升,這可能與診斷技術的改善和環境因素的變化有關。最新研究顯示,甲狀腺癌更傾向於直接由正常甲狀腺發展而來,而非由良性結節演變。

甲狀腺癌的類型

甲狀腺癌主要分為四種類型:乳頭狀癌(約佔80-85%)、濾泡狀癌(約佔10-15%)、髓質癌(約佔3-5%)和未分化癌(約佔1-2%)。乳頭狀癌生長緩慢,預後最好;濾泡狀癌可能通過血液轉移;髓質癌可能與遺傳綜合症相關;未分化癌最為惡性,預後較差。每種類型的治療方法和預後都有所不同。

風險因素

甲狀腺癌的風險因素包括性別(女性風險較高)、年齡、放射線暴露史、家族史、某些遺傳綜合症和碘攝取異常。兒童期接受頭頸部放射線治療的人群風險特別高。某些良性甲狀腺疾病,如甲狀腺腫和甲狀腺炎,也可能增加癌症風險。環境污染和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具體機制仍在研究中。

診斷方法

甲狀腺癌的診斷需要結合臨床檢查、影像學檢查和病理學檢查。超聲波檢查可以發現可疑的結節特徵,如邊界不規則、內部鈣化、血流豐富等。細針抽吸活檢是確診的關鍵步驟,可以獲得細胞學診斷。分子診斷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診斷準確率,基因突變檢測有助於鑑別良惡性結節。CT或MRI檢查用於評估腫瘤的範圍和淋巴結轉移情況。

治療選項

甲狀腺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包括甲狀腺葉切除術或全甲狀腺切除術。手術範圍取決於腫瘤的大小、類型和分期。術後可能需要放射性碘治療以清除殘留的甲狀腺組織和轉移灶。甲狀腺荷爾蒙抑制治療用於抑制TSH,減少腫瘤復發風險。對於晚期或復發性甲狀腺癌,可能需要靶向治療或化療。定期隨訪監測是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預後與生存率

大多數甲狀腺癌的預後較好,特別是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早期發現和適當治療的患者,10年生存率可達95%以上。預後因素包括年齡、腫瘤大小、組織學類型、分期和是否有遠處轉移。年輕患者和女性患者通常預後較好。髓質癌和未分化癌的預後相對較差,需要更積極的治療和密切隨訪。

飲食與甲狀腺健康

飲食對甲狀腺健康有著重要影響,適當的營養攝取可以支持甲狀腺的正常功能。碘是甲狀腺荷爾蒙合成的必需元素,但攝取過多或過少都可能引起問題。了解正確的飲食原則,有助於維護甲狀腺健康和輔助疾病治療。

碘的角色

碘是合成甲狀腺荷爾蒙T3和T4的關鍵元素,人體無法自行製造,必須從食物中獲取。成人每日碘需求量約為150微克,孕婦和哺乳期婦女需求量更高。碘缺乏會導致甲狀腺腫大和甲減,而碘過量則可能引起甲亢或加重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疾病。香港由於使用碘化鹽,碘缺乏較為罕見,但仍需要注意適量攝取。

高碘食物的影響

海帶、紫菜、海苔等海藻類食物含碘量極高,過量食用可能導致碘中毒。某些藥物和營養補充劑也含有大量碘。對於甲亢患者,應避免高碘食物,以免加重病情。甲減患者在服用甲狀腺荷爾蒙替代治療期間,也應避免突然大量攝取碘,以免影響藥物效果。海鮮雖然含碘,但含量相對較低,適量食用通常不會造成問題。

飲食建議與調整

維護甲狀腺健康的飲食應該均衡多樣,富含抗氧化劑的蔬果有助於減少炎症。硒、鋅、維生素D等營養素對甲狀腺功能也很重要。十字花科蔬菜(如椰菜、西蘭花)含有甲狀腺腫素,生食過量可能影響碘的利用,但煮熟後影響較小。大豆製品可能影響甲狀腺荷爾蒙的吸收,服藥時應注意時間間隔。

飲食對疾病的影響

不同的甲狀腺疾病需要不同的飲食調整。甲亢患者需要增加熱量攝取,補充因代謝亢進而消耗的營養,同時避免咖啡因和刺激性食物。甲減患者應控制體重,選擇低熱量、高纖維的食物,避免進一步的體重增加。服用甲狀腺藥物的患者需要注意藥物與食物的相互作用,通常建議空腹服藥,避免與鈣、鐵等營養補充劑同時服用。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什麼是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疾病是指甲狀腺功能異常,包括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和甲狀腺功能減退(甲減)。

甲狀腺疾病的症狀有哪些?

常見症狀包括疲勞、體重變化、心跳異常、情緒波動等。

如何診斷甲狀腺疾病?

主要通過血液檢查測量促甲狀腺激素(TSH)、游離T4和游離T3水平,以及超聲波檢查和細針抽吸活檢。

甲狀腺疾病的治療有哪些選項?

治療方法包括抗甲狀腺藥物、放射性碘治療、手術切除和甲狀腺荷爾蒙替代療法。

飲食如何影響甲狀腺健康?

適當的營養攝取,尤其是碘的攝取對甲狀腺荷爾蒙的合成至關重要,過多或過少的碘都可能引發問題。

維護甲狀腺健康的關鍵

了解甲狀腺疾病的知識和早期症狀,並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幫助人們有效管理和預防甲狀腺疾病,從而維護整體健康。

Related Articles